陜西省總工會以“多干黨委想干的事,多幫政府干好正在干的事,多解決職工群眾關心的事、操心的事、揪心的事”為工作路徑,堅持各項工作“往職工中走、往心里做、往實處落”,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創新作為,力爭當好群團組織排頭兵,陜西工會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9月16日,西安市棗園西路“的士廣場”,幾十名巡游車網約車駕駛員來到這里,代表全市9375名同行,參加西安市巡游車網約車駕駛員集中加入工會儀式。他們著白襯衫配藏青褲,或西服正裝,莊重地從省總工會、西安市總工會領導手中接過會員證、互助保險和入會愛心大禮包。
“我們的工作總是不分晝夜,經常風里來雨里去,冒著酷暑嚴寒,穿梭在大街小巷,現在加入了工會組織,找到了‘娘家人’,突然覺得有歸屬了,心里真是很高興。”曹操出行網約車駕駛員張楠楠說。
這是陜西各級工會為職工說話、替職工辦事的一個縮影。多年來,省總工會把“當好群團組織排頭兵,力爭陜西工會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作為持續奮斗目標,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履職盡責、創新作為,積極主動、扎實工作,當好黨的好助手、政府的好幫手、職工的貼心人,以優質的服務樹立工會好形象,干出了工會人的精氣神,不斷滿足廣大職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橋梁紐帶建得更牢固,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以實干實績團結動員全省廣大職工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往職工中走
“拜一名工人師傅、交一位工人朋友、學一項實際操作、寫一篇心得體會、刊發一條新聞報道、征集一條意見建議。”這是陜西省總工會去年3月培養新進機關干部的一項創舉。兩年來,共有4批40名干部深入企業車間見習,深感“當一個月工人,一生受益”。
根據全國總工會部署,省總工會于去年5月11日率先在全國啟動工會領導機關干部赴基層蹲點工作,省市縣三級工會241個工作組、724名干部下沉到街道(鎮鄉)、園區、企業蹲點,實現了對全省市、縣、區的全覆蓋。今年省總工會選派9名干部,分赴渭南、延安、漢中蹲點,在3個月的時間內,省總工會3個蹲點組協助所在市縣總工會新建工會組織119個、發展會員6303名,示范帶動各市縣總工會新建工會組織365個、發展會員4.58萬名。
目前,全省已建成覆蓋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的工會組織1229個,建成市級行業工會聯合會20個、縣(區)及以下行業工會聯合會110個,吸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會員14.8萬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實現新突破。
“職工在哪里,工會就在哪里,工會工作就要跟進到哪里、推進到哪里。”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郭大為強調:“為職工群眾辦事,就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帶著責任下去、帶著任務回來,帶著問題下去、帶著答案回來,帶著感情下去、帶著滿意回來。”
作為做黨的群眾工作的工會干部,只有走到職工中去,才能了解職工、對職工產生感情,帶著對職工的深厚感情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實、做細、做到職工心坎上。為此,2018年省總工會啟動了“往職工中走,往心里做,往實處落”的戰略性行動,而且把“戰略”貫穿始終,并在廣度、深度上伸展。
——思想引領往職工中走。推動省委、省政府“兩辦”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產業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措施》,省總工會制定《實施方案》;開展“中國夢·勞動美”系列主題宣傳教育和“對黨說句心里話”、“學四史、講三憶、感黨恩”分享會、勞模工匠進校園等特色活動,特別是在西安、寶雞、延安、榆林等市建成了勞模精神展示館或工運史館,用好陜西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賡續紅色血脈,教育引導廣大職工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奮進新時代。
——組織上往職工中走。著力解決改革向基層延伸問題,每年拿出不低于4000萬元,用于配備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和保障鄉鎮(街道)工作經費,目前,全省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達2091人。
——服務平臺往職工中走。著力解決滿足職工多元化需求問題,加快陜西智慧工會建設步伐,“一庫三端十一平臺二商城”智慧工會體系初具規模,30多項服務實現了工會組織在網上連通,工會業務在網上辦理、工會服務在網上推送,逐步形成職工找工會“手機對接”,工會找職工“一呼百應”的高效模式。
往“心里做”
網約車駕駛員張楠楠的歸屬感不僅僅是加入工會,找到了“娘家人”。其實近年來,他作為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早就感受到有人在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了。“現在真是方便多了,上廁所、喝水、休息等問題,遍布全城的愛心驛站都能解決。”
多年來,圍繞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四大職能”,省總工會通過調研、創新、試點、推廣,致力于“多解決職工群眾關心的事、操心的事、揪心的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相繼建設2183余家工會愛心驛站,為戶外勞動者提供著“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累可歇腳、臨時避雨”等多種貼心服務,生產一線尤其是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對此有至深體會。
往產業工人“心里做”,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持續走深走實。省總工會把提高產業工人的經濟待遇、學歷層次、技能水平和社會地位作為突破口,落實《陜西省“三秦工匠計劃”實施辦法》,出臺《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實施辦法》《陜西產業工匠人才培育計劃》等,每年預算500萬元,用于鼓勵激勵職工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2018年以來,全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產業工人比例超過40%,極大激勵了產業工人創先爭優熱情。
對于產業工人中的佼佼者,省總工會與西安交大戰略合作,舉辦陜西省勞模工匠學歷提升班,承擔全部學員學費175萬元,使勞動模范、杰出工匠“圓了大學夢”,目前45名學員中專升本的24名學員已完成學業;與省人社廳聯合舉辦優秀班組長培訓班14期、培訓2185人次;連續3年開展農民工學歷提升“求學圓夢行動”,為1.12余萬名農民工發放補助金1031萬元;建成全國職工書屋413家,省級職工書屋551家;在全國率先發放勞模證6500個,給勞模家庭懸掛光榮牌匾5000余個,向勞動者頒發勞動證書,想方設法讓勞模享禮遇、讓勞動者有尊嚴。
為了建好用好職工心里的“學校和樂園”,爭取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資金1.8億元,撬動地方財政投入23億元,在全省11個市(區)新建、改造75家地方工人文化宮。目前,全省共有工人文化宮105家,已實現市級工人文化宮全覆蓋,縣(區)級工人文化宮廣覆蓋,工人文化宮建設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了往職工“心里做”,創新工作方式,用網上要約、線上協商和應急、應事、一事一議的靈活協商等方式開展“要約行動”,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特別是去年12月以來,省總工會本級列支1000萬元專項資金,帶動全省各級工會投入1.17億元,大力支持抗疫工作。
而最關鍵的是往困難職工、新業態職工“心里做”。近年來,組建58支紅娘志愿服務隊,舉辦婚戀交友服務活動203場次,受益職工3.9萬人;做好職工互助保障工作,理賠2.88億元,受益職工超過28萬人次。做強“四季送”品牌,今年投入“送溫暖”資金近2億元,慰問困難職工、勞動模范和節日期間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籌集“送清涼”資金2.15億元,走訪企業和工地超過2萬家,慰問一線職工和農民工120余萬人次,排查危害職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故隱患2萬余件。近5年,省總工會共發放幫扶資金4.31億元,幫扶困難職工30.6萬戶次,發放“金秋助學”資金7517.6萬元,資助職工和農民工家庭子女2.3萬人;全省各級工會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1518場(次),跨地區組織勞務輸出17.9萬人,免費就業服務覆蓋79萬人。
往實處落
想法再好,辦法再多,如果不能落實或落實不到位,一切就成了空談。這考驗的是作風、更是機制。
“有沒有一批了之、一安排就完事的?有沒有口號喊得震天響、工作干得不漂亮的?有沒有以文字材料代替實干的?”近年,陜西省總工會就作風建設提出了“十問”,并且擺出了可能存在的“十種現象”,對應要求“十改”“十努力”,在干部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這是省總工會不斷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寫照。多年來,通過每月舉辦“工會大學堂”,開展“廉政教育周周見”,把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崗位上,選拔使用青年干部,開展機關干部“進車間當工人,拜師傅悟初心”活動和工會干部基層蹲點進萬家行動等等,確保了作風建設不松懈。
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創新,建立了一整套落實工作的機制、平臺、制度。省總工會建立了工會主席季度工作例會制度,聽取各市(區)總工會、省級產業工會主席工作匯報,季度點評、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明確重點,形成了橫向到產業工會、縱向到市(區)工會的工作機制,顯著推動了各項重點工作的落實。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深入開展“陜西工會百萬職工消費幫扶行動”。省總工會、省國資委將“陜西工會消費幫扶采購平臺”升級為“陜西鄉村振興消費幫扶云平臺”。今年,該平臺已幫助銷售我省56個脫貧縣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280家鞏固脫貧的中小企業的千余種消費幫扶產品達3500萬元。截至目前,陜西鄉村振興消費幫扶云平臺注冊采購單位6400家、累計銷售2.26億元,推動全省各級工會線上線下采購消費幫扶產品近10億元,又一次彰顯了“咱們工人有力量”!
在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建功立業上,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廣泛深入持久開展主題勞動競賽,從2021年開始累計安排1600萬元實施勞動競賽“十百千萬”工程(十個示范性競賽項目、百個重點競賽項目、千個競賽標兵、萬戶企業競賽);推動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從傳統領域向新興產業拓展,今年首屆“三秦工匠杯”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百萬職工參與;每兩年舉辦一次職工科技節,產生了一大批職工優秀科技創新成果、先進操作(工作)法;2016年以來共選樹“三秦工匠”120名,并推動從2018年開始由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勞模推薦評選,突出一線勞動者和科技創新,一線勞動者超過70%,推動將省勞模獎金提高到每人2萬元;認真貫徹全國總工會《關于實施小微企業工會經費支持政策的通知》精神,近3年為3.4余萬戶小微企業返還工會經費1.39億元,力促小微企業穩崗穩產。
不忘初心,創新實干。多年來,省總工會突出抓黨的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管理效能提升、學習培訓、調查研究、工作落實,增“三性”、去“四化”、強基層、促創新,以實際行動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為職工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中充分彰顯了“娘家人”的擔當作為。2015年以來,省總工會在全省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連續7年榮獲優秀等次。
本報記者 閻瑞先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