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勞動鑄就夢想,奮斗書寫精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億萬勞動者付出辛勤努力,需要不斷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世界因勞動而改變,生活因勞動而美好。每一個看似普通的勞動者背后,無不洋溢勤于勞動、勇于奮斗的精神。勞動精神不在別處,就在每一個奮斗者的身邊。從今天起,本報開設“禮贊勞動者”專欄,讓我們領略他們的精神風采——
工作中的何小虎。
4月16日,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發公司)35車間數控車工何小虎,看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著3名航天員安全返回的那一刻,他激動地與工友歡呼雀躍,淚水溢滿眼眶……因為,每一次“飛天”和“落地”成功的背后,都凝聚著包括何小虎在內的一大批航天科技職工的汗水和付出。
今年36歲的何小虎投身航天事業以來,便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祖國的航天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從基層操作工干起,一步步實現著技能報國的職業理想,并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20多項榮譽,成為名副其實的“液體火箭心臟”零部件精密加工的大國工匠。
獨具匠心 當工人就要當技術工人
與許多從技術院校畢業入職后又在生產實踐中磨煉成技能專家的前輩相比,何小虎是從大學畢業后進入西發公司生產一線的。
“當工人就要當技術工人。”他深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并不代表著個人技能水平的高低,只有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操作方法、挖掘機床設備的潛能,才能成為一名有絕活、絕技的技術工人。
在入職最初的3年,他天天做著一個重復的動作:把產品裝到數控機床上,加工完后從數控機床上取下來測量,再把產品清洗后放到規定位置。就這樣百煉成鋼,一天重復一個動作幾百次,如此的勤學苦練讓他從年輕職工中脫穎而出,最終專門從事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間站等為代表的各型號液體火箭發動機噴注燃燒系統相關產品的精密加工。
傳動軸是調節發動機方向的關鍵零部件,其中72齒的精密程度直接影響發動機的變軌精度,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精度,是事關“大國重器”的重大任務。何小虎通過半年時間的查找資料和技術方案論證,利用高精度車銑復合加工中心,實現了該產品“以車代銑”“以車代磨”的加工技術創新,將原來8道加工工序縮減為2道,產品的加工合格率和準確率均提升至100%。
在發動機軸承座加工的技術創新過程中,加工裝備如何設計,強度、剛性、重量都需要考慮得特別清楚。何小虎通過自行設計工裝、刀具,不斷總結試驗相關加工參數,經過一年時間揣摩實踐后,最終創新出由普通手工設備加工向數控自動化設備加工的技術革新,加工效率提升了4倍左右,一次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每年節約生產成本近10萬元。
何小虎的技能如何“虎虎生威”?西發公司35車間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岳敏告訴記者,在1965年出廠的普通機床上,何小虎自創的“航天炫”加工創意作品,打破了利用普通車床加工非回轉體的技術壁壘,填補了我國相關技術領域的空白。
技能報國 技術工人就要解決技術難題
發動機被稱為火箭的“心臟”,研制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系統相關產品更是心臟之中的心臟,就像是給心臟動手術,是一項既需要精湛技藝更需較強綜合技能的“技術天花板”。
“當技術工人就要解決技術難題。”在長三乙火箭發動機噴注器架生產過程中,其中有一項基本尺寸為直徑3.5毫米、公差0.008毫米的深小軸,精度僅相當于頭發絲的1/ 10,且在機床上無法測量,初試加工合格率僅為20%。面對挑戰,何小虎主動要求拿下這個難啃的“硬骨頭”,經過半個多月的試驗、摸索、查閱資料,提出了“設備穩定性”的加工概念,最終獨創出了“極限加工穩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標定參數法”,即準確掌握機床最理想的加工時間段進行精密加工,完全顛覆了傳統的加工方法,開創了超精密加工的新方法。第一批次試加工合格率就達100%,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之多,實現了效率和質量的雙提高。
經過7年時間的錘煉,何小虎如今主要操作的是企業精度最高的多軸車削中心,可以操作10多種不同種類、不同型號的數控機床,又可以利用最先進的數控加工手段完成微米級的產品。由他總結提煉出的“微小孔高效加工法”“車-銑-磨”集成加工法,保證了新一代液氧煤油發動機燃燒噴注系統的穩定性,解決了制約企業10余年的生產瓶頸,使相關噴嘴產品合格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每年降本增效約100萬元。
西發公司35車間主任史勇自豪地說,截至目前,何小虎解決的火箭發動機加工難題共計65項,獨創了“微小孔高效加工法”“異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極限加工穩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發動機噴注燃燒系統工作的高可靠性。
傳承精神 當師傅就要向徒弟“傳真經”
作為“火箭心臟”精密加工的技能大師,針對車間通用異型零件難找正問題,何小虎從裝夾、找正、夾緊、加工等方面細節入手,摸索出裝卡找正“四點兩線”粗找法和“三點一線”精找法,成就了異型零件找正提高200%的絕技。作為企業最年輕的技能大師,他撰寫的《一種冷卻液的制備和使用》獲國際專利授權,目前擁有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國家發明專利等一大批技術專利和創新工作法。
“當師傅就要向徒弟傳真經。”何小虎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總結發明的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新技能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成長,先后培養了20多名徒弟,并指導多名徒弟多次在省部級技能競賽中斬獲名次,其中徒弟劉海洋在2019年陜西國防科技工業職業技能大賽中獲鉗工組第一名,徒弟童建波、姚波在2018年陜西省職業技能大賽中分獲所在專業組第一名。
讓職工感動的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何小虎主動提出利用線上平臺進行網絡授課,停工停產期間共組織開展了8次網絡技術培訓,累計有2000余名職工收看受益。由于他自身過硬的技能和帶徒本領,被聘為“航天六院技能名師”,先后兩次榮獲“陜西省帶徒名師”榮譽稱號,還是全國數控技能大賽陜西賽區裁判、陜西省機械工程協會和數控自動化分會“大國工匠技術講堂”特聘講師。
青春與夢想同行,技能與事業同在。面對建設航天強國的歷史使命,何小虎帶領著他的95后、00后技術團隊,秉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潛心鉆研、創新實干,立志攻克一個個橫亙在前行道路上的技術難關,竭盡全力確保我國航天工程重大飛行和發射任務一次次圓滿成功,在技能報國、航天筑夢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本報記者 閻瑞先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