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多熟悉線路,跑完一趟車沒事就琢磨琢磨,在熟悉機車性能的同時讓線路也爛熟于心,這樣才能把車真正開好。”1月13日一大早,中鐵十五局集團軌道交通運營公司靖神鐵路運輸處的張毓銘就開始對徒弟們反復叮嚀。
張毓銘是一名機車司機,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干了20多年了。同事和徒弟們都知道,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嘮叨”。
“小王,你看車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看下閘瓦的磨耗程度,有到限的咱們得提票。”不久前的一天,張毓銘提醒徒弟。
對于張毓銘的交代,徒弟王必龍嘴里答應著,心里卻想,這有什么好看的,到限又能怎么樣?他沒有完全按照張毓銘的叮囑仔細檢查閘瓦,只是簡單地走了個過場。沒想到這卻是張毓銘的一道“考題”。
“這么快就看完了,怎么樣?閘瓦都正常吧?”
“您放心,一切正常!”
面對王必龍的輕松回答,張毓銘卻黑了臉。
“左側第四動輪基礎制動裝置下閘瓦磨耗到限需要更換。這塊閘瓦我已經觀察好幾天了,你為什么沒注意?我就是看你能不能發現這個隱患。要記住,工作是給自己干的,不是給別人干的,看似一塊小小的閘瓦,你知道它會產生多大的制動力嗎?所以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安全的隱患。”
類似的“拷問”多了,王必龍形成了條件反射,對張毓銘的每一個問題都做到了回應到位、檢查到位,讓“細節決定成敗”從習慣到自覺。
張毓銘愛“嘮叨”,不管同事和徒弟愛不愛聽,一件事他總是要說上好幾遍。作為他的徒弟,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對他的叮囑不在意的情況,鄭榮也不例外。拜師之初,鄭榮經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把張毓銘的“嘮叨”當成耳旁風,但一件事情使他徹底改變了對張毓銘的看法。
一天深夜,鄭榮和張毓銘出勤后,準備接車出庫。因為他心里想著早點出庫掛車,所以很快把機車看了一遍,就上了車,準備按壓出庫鍵。
“信號快好了,你看看鐵鞋、列尾都拿上來了吧?”張毓銘問。
“都好了,趕緊出庫吧。”鄭榮回答。
“你把鐵鞋藏哪了,我怎么沒看到?”
鄭榮這才猛然想起,他一心想著早點出庫掛車,把撤鐵鞋的事忘得一干二凈。驚出一身冷汗后,鄭榮趕緊下去把鐵鞋拿上來,又仔仔細細地把車檢查了一遍。
“要不是您的一句‘嘮叨’,今天我就惹大禍了。謝謝您,以后您盡管‘嘮叨’,我一定把工作做好。”鄭榮說。
“小王,你去看看二位端司機室窗戶關了沒有,一會入庫到洗車間要給機車‘洗澡了’,小心進水。”“小鄭,看看司機報單填好了沒有,如果填好了再檢查一遍。”“看看總風缸排水閥,再敲敲砂管……”
只要張毓銘在身邊,徒弟們總會聽到他的“嘮叨”聲。當然了,作為一名外表嚴厲、內心溫柔的“柔情猛漢”,張毓銘最讓徒弟們信服的不是這聲聲“嘮叨”,而是手把手教會大家有效排查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他的言傳身教不僅讓大伙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久而久之,大伙發現,身為他的徒弟,不僅養成了聽“嘮叨”的習慣,還學會了時刻自我提醒,每回做事情都會從心里多問自己幾遍,這件事我做完了嗎?我還有哪個環節沒做到位?正因為如此,張毓銘所在的運輸處連續多年做到了無安全事故。
“作為鐵路系統的一名員工,任何一個不注意都可能造成事故,多一句‘嘮叨’也許會覺得煩,但是多一句‘嘮叨’也許就可以避免一次不安全事件的發生。”談及自己的“嘮叨”心得,張毓銘如是說!鯊埍蠓 王亞飛 蔣軍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